夜卉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红歌的力量 > 第47章 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在历史的每一个转折点上,中华儿女用信念和智慧渡过时代的难关,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魂,谱写出一首首壮美的雄歌。雄歌,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,与中华民族共同成长,唱出了中华儿女的企盼,唱响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。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中国歌坛异彩纷呈。老红歌越唱越红,新红歌普及流行。人们用更多的形式歌唱祖国,用更美的歌声祝福祖国。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

——气势雄壮的民族赞歌

勤劳勇敢,坚强不屈,勇于挑战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。5000多年的历史中,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,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顽敌。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是著名作曲家劫夫的代表作之一,这首歌曲成形于三年自然灾害后,历经“文化大革命”的考验,时至今日,以其意气风发、斗志昂扬建设社会主义的乐观精神和雄伟气概,依然为人们所广为传诵,深受人民群众喜爱。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

我们走在大路上,

意气风发斗志昂扬,

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,

披荆斩棘奔向前方。

向前进!向前进!

革命气势不可阻挡,

向前进!向前进!

朝着胜利的方向。胜利的方向。

革命红旗迎风飘扬,

中华儿女奋发图强,

勤恳建设锦绣河山,

誓把祖国变成天堂。

向前进!向前进!

革命气势不可阻挡,

向前进!向前进!

朝着胜利的方向。胜利的方向。

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,

我们的歌声传四方,

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,

五洲架起友谊桥梁。

向前进!向前进!

革命气势不可阻挡,

向前进!向前进!

朝着胜利的方向。胜利的方向。

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,

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,

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,

无限幸福无限荣光。

向前进!向前进!

革命气势不可阻挡,

向前进!向前进!

朝着胜利的方向。胜利的方向。

(一)

1962年的中国有一个相对比较明媚的春天。经过了三年困难时期,全国各地对前几年的系列政治运动中受到不恰当处分的一批干部,普遍进行了甄别平反,著名作曲家、沈阳音乐学院原院长劫夫先生的“右倾”问题也得到了及时澄清。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,对“大跃进”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客观的全面总结,确立了以调整为中心的经济工作方针。看到这样的局势,劫夫的心情开始好转,情绪重新高涨。就在这年春日载阳、东风解冻的时候,他萌发了新的创作冲动。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虽然是1962至1963年创作的,然而创作这首歌的动因还要从1959年说起。

1959年7月21日,劫夫乘坐从沈阳发出的12次特快列车前往北京,中途山洪暴发,列车被洪水围困在一处高坡上,进退不得。在艰难的三天三夜中,劫夫与乘务员一起,安抚旅客情绪,处理意外情况,还从洪水中抢救了500多名农民群众,把他们安置到列车上。有位农民的媳妇被洪水冲走了,劫夫跳入水中,游了几十米,终于把她救了上来。还有一位老大爷,突然失去知觉,劫夫立即赶过去为他做人工呼吸。

12次列车脱险后,被沈阳铁路局授予“红旗列车”称号。列车长张敏媛还被邀请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10周年庆祝大典。在谈到那惊心动魄的三天三夜时,她特别提到了劫夫。张敏媛称赞劫夫在抗险救灾中不仅是战斗员,还是指挥员。乘务员有拿不准的事,就找他商量。洪水退去后,列车上开庆祝晚会,乘务员们合唱了一首《列车员之歌》。劫夫听过后,拍手叫好,还把歌词改了改。回到沈阳后,他又专门来到乘务组,为这首歌重新谱了曲。

12次列车与洪水搏斗的事迹,也深深地感动了劫夫。乘务员与广大群众同心同德,众志成城,不畏艰险,共渡难关,这是多么雄壮的气势、宝贵的精神啊!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涌上了作曲家劫夫的心头。

然而,由于政治气候和身体健康的原因,此后几年,劫夫的音乐创作陷入了几乎停顿的状态。直到1962年,他头上的“右倾”帽子被摘掉后,才重新焕发出艺术的青春。他先创作了一首《哈瓦那的孩子》,接着又开始构思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。这首歌的创作灵感,不仅源于12次列车抗洪抢险的经历,也有劫夫对我国人民的三年困难时期咬紧牙关、披荆斩棘的体验。和劫夫以前的创作一样,他又在寻找积极的时代精神。他认为,共和国刚刚告别艰苦的灾难的三年困难时期,新的作品应是表现出人们矢志战胜天灾人祸,发愤图强、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曲,所以,它将是一首战歌,一首进行曲。劫夫将自己的作品作了这样的定性。1963年3月,歌曲基本完成了,但歌名暂时没有确定,也没有副歌。

恰在这时,周恩来总理到辽宁视察工作,在一次晚会上听到了劫夫创作的这首歌。他觉得不错,但还可以“更上一层楼”,于是,晚会结束后,他让劫夫到自己住处谈一谈。周总理首先肯定了歌曲的基调,然后指出,要进一步体现时代精神,体现中国人民“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”的风貌。

周总理的一番长谈,使劫夫深受启发和鼓舞。回去后,他对歌曲的词、曲都进行了修改,加了副歌,并把周总理的原话“意气风发、斗志昂扬”用到歌词中,最后定名为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。

(二)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旋律优美,动听上口,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音乐表现力,歌词语言凝练,概括性强。歌曲采用了主、副歌的形式。主歌部分旋律流畅,跌宕较大,富于号召性;而副歌则雄壮有力,节奏铿锵,气魄宏大,用进行曲的音乐将歌曲推向高潮。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是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,独立自主、自力更生、奋发图强的战歌。歌曲慷慨激昂,意气风发,让那时的人们一唱起来就热血沸腾,豪情满怀,浑身上下充满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前进力量,完全切合了当时党和国家的需要。所以,这首歌一经推出,就立刻受到重视和好评,很快唱遍了祖国的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。1966年3月,河北邢台大地震,劫夫奉命前往参加救灾活动,在那里,劫夫又见到了周恩来总理。周总理说:“劫夫,我佩服你的‘大路上’。”总理还立刻唱了几句。在1965年第3期《红旗》杂志选载的十三首革命歌曲中,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排名第三。

然而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遭到了禁唱。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,人们又把这首热情洋溢,充满豪迈乐观的时代精神的歌曲,从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的诞生地 ——沈阳率先唱了起来。后来,根据时代的变化,歌词反复进行改动,基本摈弃一些政治烙印,贴近了新的时代风貌,适应了时代的变迁及历史发展的脚步。

1992年12月,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列为124部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之一;1997年7月,在庆祝香港回归的音乐大会上,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等与首都数万名群众一道齐声高歌了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;1999年国庆节,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盛大阅兵式上,雄壮高昂的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乐曲响了起来,表现出共和国“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”的精神面貌。可见,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已成为代表一个共和国历史时期的进行曲。

温馨提示:方向键左右(← →)前后翻页,上下(↑ ↓)上下滚用, 回车键:返回列表

上一章|返回目录|下一章